美食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一座城市的名片,是人们记忆中小时候的味道。近几天,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部分青年进行了关于“美食过度‘网红化’发展会不会使其丧失家乡本味的调查,引发了网络上的广泛讨论。(2月22日《中国青年报》)
在我的童年记忆中,家乡美食种类繁多且各有特色。路边随处可见的炒碗托摊子,由空心铁管组成框架,挂上挡风的白布,摆上短脚桌,长条凳。你可以坐在一边,看着厨师用流利的刀工将一叠碗托切成细长的条子,尔后将主食和酱油、葱花还有一些调味佐料一股脑地打入锅中,熟练地翻炒,颠勺。热气腾腾的炒碗托端上桌子,再撒上过油的辣椒面,实在美味。有食客也会要上一碗醪糟汤,于是空气中便四溢着米酒的香气。你还可以走进路边的一家面馆,点上一碗擦圪抖(山西的一种面食),师傅会用手掌将面团控在手心,再绕着铁擦子来回推动,一小段一小段的“面鱼”便会随着沸水在锅中上下翻腾着。用罩滤捞出来,拿海碗盛面,再浇上炖好的肉汤、西红柿、土豆丝,趁热食用极好。且不说江米凉糕裹上白晶晶的冰糖,古陶市场小摊上卖着的冰糖葫芦,炒栗子,家乡的美食往往承载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也代表着他对幼年时光的美好记忆。
待到如今,那些曾经的摊点门面或改营其他种类的餐饮,或者消失不见,踪迹难觅,取而代之的是火锅连锁店、烧烤自助、奶茶饮品还有洋快餐。即便外出上学,谈到学校当地的特色美食,可以前去品尝的门店仍然屈指可数。似乎各个地方餐饮的主流全都变成了千篇一律的“网红款”,却失去了自己的特色。
谈及一地特色美食面临发展困境的原因,既有外部餐饮涌入造成的商业竞争,也有传统美食自身在新的餐饮运营逻辑下的无所适从。甚至在提到一些地方名吃逐渐走上网红化道路时,当地人所感并不讶异,反而有些庆幸。有的人担心自己家乡的美食由于“网红式”运营丢掉本味,有一些人家乡的美食却早已被网红餐饮冲击得七零八落,连向“网红式”运营靠拢的机会也没有。
说到底,地方特色美食依托的是当地物产和独特文化。但商业化、标准化的餐饮新趋势来得太快,扩张的太过迅速,并且这股潮流不仅仅摧毁着客观存在的店铺实体,也在同步消解着美食文化。以至于一些地方的特色美食甚至没有反应的机会就被这股潮流迅速吞没。当即时调配、涮烤甚至预制成为主流;当快节奏的生活让好好做一顿饭,吃一顿饭成为多数人难以体验的奢侈;当餐饮已经逐渐脱离了“匠心”而沾染了“匠气”,沦为“网红化”与工业流水线的产物;部分地方特色美食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自然就会削弱,又谈何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呢?那些店主们所要做的,无非也只能是在勉力维持之下惨淡经营,或者倒戈解甲,以礼“加盟”了。
并非网红美食不好,而是一旦标准化的餐饮开始泛滥,一摸一样的饭店餐馆遍地皆是,那么城市必然会失却自身的美食特色与美食文化,沦为一片“美食荒漠”。一提起长沙便想到米粉,提到武汉脑海中就要浮现出热干面,美食是城市的又一种代表,故而需要独特而非敷衍。“贲象穷白,贵乎反本”,特色餐饮的网红化运营应当适可而止,流行餐饮的无序化扩张也该放缓脚步。地方美食,应当被还以本色。